图片来源:新华社
上午八点左右,商报融媒体分发群开始出现第一波准备推送的稿件。但你要是以为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八点才开始的话,那就太天真了。
举个例子,我们的工作群叫“007”。
过去一个月,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一切节奏。商报伙伴全员返岗,身上的责任也多了一份,毕竟抗击疫情与经济发展缺一不可,基于此,才有了带有明显商报特色的“战疫·绸缪稳增长”系列策划报道,以此探求国民经济、行业企业的救市之策,关注疫情之下的经济生机,记录疫情阻击战中的个体样本。
“没有撤退可言”,英雄联盟里,剑魔进攻时就是这么说的。
No.1 我在
你看到我时我在现场,你看不到我时我在路上
过去的一个月,商报采编中心的编辑记者是什么样子的?
“我也想在家躺着,但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这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闻中心
如果说这个中心只有10个人,
30天盯了超过100场发布会,
去了不下20场发布会现场,
发了1086条网稿,写了22篇言论,
你会信吗?
如果没有疫情,我也不信。但现在我信了。
(BTV新闻上,要闻中心记者吕银玲入镜。)
电视机新闻里出现的这个姑娘,叫吕银玲。
疫情爆发前,商报还没有多少人认识这个新来的腼腆的姑娘。疫情的发布会说来就来,作为整个中心唯一在京的编辑记者,她接到电话,没有一丝迟疑。说去就去。关键时刻,看似瘦弱,却表现得异常勇敢。
中心一再提醒她保护好自己,而她一再想要确认的是,需要几点交稿,需要哪些内容……
在她的眼中,“赶上这样的现场,是新闻人的责任,没有觉得辛苦,也不会有负担。”
2月28日。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总编室的姐妹应该会聚在一起,几个被领导diss胖的姑娘还是会用最爱的蛋糕,给自己的姐妹常蕾庆生。毕竟,早在两个月前,他们就逼着寿星早早把蛋糕券领到了手。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这一天,蕾蕾在线值班盯守发布会,和要闻中心过去一个月每一天N场驻守没什么差别,但可能“照顾”寿星,发布会临时加场。
为了提高效率不漏信息,一人当两人使,才不管谁是寿星。
( 写稿,做版,还有身在湖北的产品经理,仍然笔耕不辍)
而她的兄弟姐妹们,无论是身处湖北的汤艺甜,还是就在和平里的杨月涵,在当天夜里12点火速操作美股崩盘,从生日写到了新的一天。大家用相同的忙碌和充实,给姐妹庆祝了最不同的生日。
财经中心
这是报社最高冷的中心,
他们写的财经一般人看不懂。
所以一般人也想不到,
这个中心的记者也会现身疫情报道的前线。
可在疫情面前,还分什么你我,还分什么口线,
分明就是哪里需要去哪里。
要论记者的自我修养,随时准备和时间赛跑绝对算得上一条,更重要的是,记者的字典里,永远没有退缩这个词。
(“央行口线”的马嫡,探访北京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疫情准备情况)
“回家剪视频的时候,跟值班主任开玩笑,拍的时候没顾得上害怕,看见穿防护服的大夫才想起来腿软。”
要知道,在这之前,马嫡的口线是央行、券商和金融科技,但那天她接到的任务是,探访北京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疫情的准备,“社区医院、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房缺一不可,视频文字一个都不能少。”
用她自己的话说,接到任务的时候,有点蒙圈。
(接到任务有点“蒙圈”的马嫡)
你说她怕不怕?怕。
早在单位通知代买火车票的时候,考虑到风险,她就选择了留京过年,而那时候,还没有官宣病毒“人传人”。为什么坚持去了?
她说,“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为了守护这座城,守护城里的人民,这么多医护人员都在坚守岗位,勇往直前,为周边百姓搭建防疫的第一道防线,我的报道就很有意义。”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逆行者”,哪里就有新闻人。
商业中心
这个中心虽然叫商业,但是在疫情期间的报道,却最接地气。
在企业眼中,他们看似光鲜,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是十大商业品牌大会上的金童玉女,但实际上他们是和零售人、餐饮人、商业人摸爬滚打在一起的“草根”。
从正月初一到龙抬头,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大年三十儿的年夜饭、破五的饺子、十五的元宵,特殊时期,哪顿饭也不特殊——照样离不开柴米油盐。
除夕要放鞭炮,立春吃春饼,二月二修面理发,共克时艰,哪一样也要攻克——同样看得到一线观察。
(商业中心记者王莹莹采访苏宁易购家乐福鲁谷店店长付强)
大白菜价格贵了?要管。
口罩搭售搞套餐?要管。
餐饮企业复工难?要管。
到家订单送货慢?要管。
共享员工怎么玩?还是要管……
商业中心闫岩,1米88的身高应该出现在秀场,为啥总出现在菜市场?大年初一在三里屯拍摄、大年初四在新发地,一系列视频为报社疫情期间的视频“井喷”开了好头。
(隔离期间仍然操心餐饮企业的“锅巴”)
商业中心郭诗卉,回京后在隔离期间便开始了对餐饮企业的担忧,这种担心让“锅巴”忧心忡忡,除了一篇篇报道、一个个视频,她还用越吃越胖的实际行动支持着餐饮企业。
(188“菜市场大佬”力作《探访新发地 白菜回归白菜价》)
产经中心
做产业搞实业,这个中心最怕玩虚的。凡事都得自己去看一下,4S店这样了?中药怎么配?口罩怎么生产?
健康周刊主编郭秀娟,就把中药治疗那些事彻底给你讲明白。她还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产经新闻中心共发布506个与疫情有关的稿件,采访企业200家,制作视频39个。
(别人避之不及的地坛医院,产经记者郭秀娟逆流而上)
这种时候,真的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女孩子,特别是做新闻的女孩子。
当外界已经对被划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地坛医院避之不及的时候,郭秀娟却直奔地坛医院采访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效果。
当时正是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话题正盛的时候,一系列采访之后,稿件成型,“北京地坛医院九成以上新冠肺炎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还有搭配的现场采访视频,信息的重要性,不用多说。
文旅中心
电影看不了,旅游出不去,
这个中心的工作就能停摆吗?
of course,no。
看看报社资深记者蒋梦惟春节的schedule,
你就知道了,这事没那么简单。
(听说二里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站,记者第一时间来打听坐诊医生变“主播”的故事。)
“平均下来,早九点到晚十点,最长的时候连续16个小时”,在蒋梦惟眼里,这是过去一个月的数字化体现,但在她的记忆里,却不仅仅只有这串数字。
比如大年初一晚上十点多紧急接到采访北京市卫健委及前线医疗专家、医生的任务,大年初二一早就赶赴市卫健委集合、采访。
又比如听说北京最老牌的养老用品商店为了那些十几年的老客户,坚持在疫情期亏本营业,凭着记者的敏感性,联合文旅中心几位记者分工协作,用最真实的感受写出、拍摄出一线企业最动人的一面。
最让人觉得有成就感的是,报道发出后,多家企业、平台联系到记者表示备受感动希望能帮一把这家企业,而老年用品企业也多次向记者表示将利用这些帮助坚持在一线继续战斗。
(蒋梦惟与文旅中心的小伙伴,一次次走上街头,采集最一线的声音。)
记者卢扬这样讲述自己的KTV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