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倡导的永恒主题,是文明社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即使标榜最自由的美国,也不懈地宣扬爱国理念,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成为美国人崇尚的名言。在美国举行国家庆典时,人人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俄罗斯每五年就要专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要》,引导人们坚定热爱祖国建设国家的决心和信心。法国中小学都开设了爱国主义课程,法国作家都德的弘扬爱国主义的《最后一课》更是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可以说,在任何国度,爱国都是高于一切的。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白凤国 著 红旗出版社 2018年10月
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曾经说:“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力量;爱国主义,更是指引当代知识分子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指路明灯、奋斗航标。
建千秋之功、立万世之业,而无个人功名之求。许多报效国家的英才,宁愿一生无名,也要“燃尽生命”。这,就是共产党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的生动诠释。在不少时候,为国建功,需要舍弃一己之名;为民造福,需要舍弃一己之利;为成大业,需要舍弃一己之荣。在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国家的考验面前,优秀知识分子、共产党人选择了后者。
为核潜艇事业可以牺牲一切的黄旭华,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在当时技术缺乏和人才匮乏的情况下,硬是“骑驴找马”,攻坚克难,研制出核潜艇核心技术。为了确保国家机密不被泄露,他选择隐姓埋名30 年,为核潜艇事业无悔奉献青春。
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黄旭华隐姓埋名30 年,一直无法向家人解释自己的工作。30 年来,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兄弟姐妹们责备他不孝,家人的关系逐渐淡化。最终母亲还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上间接了解到,他们眼中的这个“不孝子”实际上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幕后英雄。有人问起他对“忠孝不能双全”的理解时,黄老噙着泪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我们还知道,“两弹一星”是我国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项前赴后继的伟大事业中,“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为了国强民安,义无反顾地抛弃个人功名,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披肝沥胆、筚路蓝缕、攻坚克难,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干惊天动地之事,做默默无闻之人。在“两弹一星”的功勋册上,还有这样一位特别的人物,在长达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他隐姓埋名不为人知。旁人以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受命参与原子弹研制中最为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之时,他却从未接触过炸药,甚至连雷管都不知为何物。然而,他却不辱使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世界级的技术难题。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他曾在美国留学,也有机会留在美国,但他却毅然回国。“美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这么好,你非走不可吗?新中国那样穷困!”美国的同事、朋友对陈能宽急于回国很不理解。
“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像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啊。”陈能宽没有忘记,自己年少时曾许下“知识报国”的宏愿。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使命。因为是机密任务,陈能宽不知该如何向妻子解释自己将肩负的责任,他只是说:“如果组织让我去一个你找不到,我也不能跟你联系的地方工作,你会理解吗?”自他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对于妻子而言,陈能宽就变成了一个抽象的信箱号码,她从不知道自己的丈夫身处何方。
陈能宽是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功勋。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他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
陈能宽参与了中国大部分核试验的方案制订和组织领导工作。他把视线投向核试验爆炸方式的转变,将核爆炸方式从空爆、地爆逐步转向平洞和竖井试验。每次核试验,都会面临许多新的技术难题,都会使陈能宽和他的研究团队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每一次的成功都来之不易。
为梦想的奋斗,或许依然默默无闻,需要埋头奉献,但终将接受历史和人民的致敬。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境界。他们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却以最低的标准要求自己的生活,他们将最大的热情投注于“两弹一星”事业,却以最淡定的心态看待自身所得。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一生为“两弹一星”及航天事业建功立业的老科学家们,沉默低调、讷言敏行、怀素抱朴,无声地向社会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操守与境界。(白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