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江边李白坟, 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 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 就中沦落不过君。
渚苹溪藻犹堪荐, 大雅遗风已不闻。
【译文】
采石江边荒芜的田野里,野草向着天边肆意地蔓延。一代诗仙李白的坟墓,就孤独地掩没在其间。可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伟大诗人,如今竟凄凉地埋葬在这荒野。但凡杰出的诗人,大多命运多舛,可又有哪一个的命运,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惨?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尚可称为佳作的诗文面世,但像李诗那样继承了《诗经》正声的杰作,却再也见不到了。
【赏析一】
诗的首联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颔联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达出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随后的两联,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通过所处时代文坛的凋敝和李白辉煌艺术成就的对比,表达了“大雅遗风已不闻”的叹惋,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
【赏析二】
七言古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二十八岁。这两句是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可怜”、“曾有”的词语,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
李白墓在采石江边只是一个传说,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现在马鞍山市江心洲的宫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托此传说而得名。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这首诗最为有名。
【赏析三】
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四】
采石矶原名牛渚矶,是牛渚山突出于长江的部分,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李白墓原在西边六里外的龙山,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的遗愿,于唐元和十二年(817)迁葬于采石矶。此诗以“惊天动地”评价李白作品,并阐发“诗人多薄命”之意,以李白为其中最为“沦落”者,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不平。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李白的成就和遭遇对比,亦有惊心动魄的感染力。
【赏析五】
七言古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二十八岁。这两句是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可怜”、“曾有”的词语,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