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纪末的电脑游戏房里,身为当年的流行电脑游戏,《三国群英传》(含二代)的热度是要超过同期《三国志6》的。
这种在今天看来很难理解的反差,得从对我们对三国最初的想象开始谈起。
没有电脑的我们曾经“脑补”过的三国战争画面对于看着央视版《三国演义》长大的广大80后而言,三国战场,应该是这样的:
第五集《群雄逐鹿之三英战吕布》 第三十七集《赤壁之战之横槊赋诗》然而早期三国题材的电子游戏,和这种期望的落差实在是太大了。况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知道三国游戏到底长什么样。
早在1985年,光荣便在DOS系统上推出了三国题材策略游戏的开山之作——《三国志》。虽说此后它也登陆过FC,由于存档需要内置纽扣电池的记忆卡带,再加上语言障碍,它并未在中国流行。
1988年,南梦宫在SFC平台推出的素质全面赶超同期光荣作品的“同名”游戏——《三国志——中原的王者》,其续作《霸王的大陆》即便在今天,也经常被老玩家们提起。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台超任主机加磁牒机要5000块,换算成今天的购买力,足够买辆车了……即便是对于那个时候的包机房老板来说,他们也不大愿意进《三国志》的盘。按小时付钱的玩家,自己也会算一笔账:这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却只能拿简陋的头像、兵棋和数据来YY的战场,实在很难提供什么感官刺激。总之,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
三国题材的策略游戏,在电脑普及之前的中国玩家群中,并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句话,对于经历过这段历史的您来说,不知道能否认同?
反正笔者这样的老屌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听到“三国志”这三个字,头脑里面立刻浮现出的画面,都是这样的:
在街机名作《三国志2:赤壁之战》(《吞食天地2》)中,卡普空用他们所擅长的拳拳到肉、刀刀见血,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三国经典战役搬上了横板卷轴。
当年我们攥着游戏币在《三国志》街机旁排队,就连围观也觉得爽,正是因为它所提供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豪情快意,符合我们对热血三国的全部预期当时连“计算器”和“计算机”都傻傻分不清楚的我们,对“电脑”这种新生事物的好奇和憧憬可想而知:
瞧,它们一般只有在大单位才有,并且通常被安放在顶楼配有防盗门窗的专用房间内,使用前还要换白大褂(至少要换鞋套),充满了神秘的仪式感。
我们理所当然地相信,这种可望而不可级的神秘机器所运行的三国游戏,应该秒了《吞食天地2》不知道多少条街吧!
在听闻电脑上居然还有一部《三国志》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提前脑补出了“次世代”的画面。
所以,当很多人在1998年前后第一次上机(这个词画面感很强有木有?),双击点开光荣同年推出的《三国志6》——这也是该系列首次从DOS转入Windows平台的系列作品——对引入眼帘的“战斗画面”的第一感觉,是懵逼的!
需要指出的是,《三国志6》的战斗系统也有了一些即时制的影子看不到武将临阵厮杀的英姿,看不到千军万马的身影,只有一组组在屏幕上移动的头像、文字,还有变化的数字,所谓的战场音效,就跟敲打废铜烂铁所发出的声响差不多了……
难道,我玩的是假“三国志”?此时,万分失望的你的目光,必然被领邻桌一部名叫《三国群英传》的游戏画面所吸引:精美而开阔的横板卷轴古战场上,两派武将领军分居两侧。无论是长枪兵、朴刀兵、弓箭兵,还是“演义专属“的藤甲兵、飞刀兵,一个个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随着一声令下,百人大战瞬间展开。在主将的命令下,队伍或整齐划一的前进、冲锋,或划分为各个队伍展开协同作战,各种华丽的武将技隔空释放。到处都是刀光剑影、人仰马翻……这才是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感觉!
《三国群英传》不仅实现了战场的实景化,它在Windows 95时代就拥有傲人的640×480高彩画面,还有人物、背景和头像的3D预渲染处理,声光表现堪称顶级。
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出的三国游戏。看着整洁的繁体中文,再看看就连图标都是“瓣B变巨肚”的日式三国游戏(注,此为BIG5乱码所致,正确应为《三国志:曹操传),一股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回合制内政系统+即时战斗”,2000年发行的《全面战争:幕府将军》的核心玩法,在三年前就被来自我国台湾省的奥汀科技给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