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轻的消防员,身着厚重的战斗服,背负着沉重的空气呼吸器,左手抱着消防头盔,右手紧紧抓着水带与绳索……尽管面部布满了火焰熏灼的黑色粉尘,但他目视前方、眼神坚定,展现出英雄的无畏气概。
重庆当代美术馆,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雕塑展区,正在展出的作品木雕《烈焰青春》,正在角逐中国美术最高奖。这是由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创作的作品,他说,创作这件作品,是为了向中国消防员致敬。
记者了解到,这尊雕塑的人物原型,来自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消防救援支队大学城中队消防员刘松。国庆期间,记者联系上正在重庆消防总队2019年度全员岗位大练兵战训业务骨干培训场的刘松,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尊雕塑原型背后的故事。
他差点没从火场活着出来
刘松2011年入伍,26岁的他,个子不高,黝黑精壮,为人朴实。一提起他,队友们总是竖起大拇指:“他是训练场上的拼命三郎、铁人。”入职8年,他实现了由毛头小伙到战士的转变、由战士到勇士的升级。他的军功章挂满胸前,获奖证书装满抽屉,但他从不骄傲自满,依旧虚心学习。
为了让这件作品更加生动逼真,焦兴涛曾多次前往刘松所在中队体验生活,和刘松同吃同住、交流谈心,在《烈焰青春》的精心打磨创作中,也真实再现了刘松的消防路。
从什么都不懂的新兵蛋子,成长到如今的消防业务尖兵,刘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努力,经历了上千次的生死一线关头,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救援经验。
刘松已记不清8年的灭火救援工作在自己身上留下了多少伤疤,印象最深的就是2014年青木关厂房大火与“死神”的擦肩而过。
刘松回忆,当时火场环境十分复杂,四周弥漫着有毒浓烟,一墙之隔的库房里堆满了易燃易爆罐体,已被大火炙烤了近30分钟,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面对灾情,他毫不畏惧,第一个冲上前去,扛着装满乙醚的罐体就往外跑,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体力严重透支。大火扑灭后,刘松最后被抬了出来,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才侥幸从死神手里夺回一条命。
事后战友们问刘松:“差点没能从火场活着走出来,当时你害怕吗?”
刘松说:“扛着罐子穿过燃烧的厂房时,火苗掠过我的脸,我当时心想,爆炸怎么办?胳膊没了怎么办?虽然心有疑虑,但当我看到战友们和我一起出生入死,就让我忘记了危险,因为如果我有事,战友们会帮助我。在火场,每个战友都表现得很勇敢,我只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他是火场内攻尖兵
火场扛着乙醚罐往外跑,这只是刘松火灾内攻本领的一个小注脚。
“没有过硬的专业本领,不可能铸就蹈火英雄。”沙坪坝区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刘松是支队火场内攻方面的“尖兵”,凭借顽强拼搏的毅力、敢打必胜的决心和永争第一的斗志,他曾夺得总队第11届消防业务运动会4×800米接力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支队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2017年全市首届春季消防体育运动会100米肩梯跑取得第二名;2018年,他在第二届东盟地区论坛城市应急救援研讨班消防运动会中,取得楼层火灾内攻班组项目第一名,被总队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
每次在外进行熟悉的演练,看到行人悠闲地散步聊天,手里拿着冷饮甜品消暑,刘松和战友们都有些羡慕,但更多的是满心的骄傲和幸福。他说:“作为一名消防员,我每天都在刻苦训练,这样,我就敢进别人不敢进的火场,我就有能力去保护他们,让他们能够安安心心,在酷暑里也能享受空调、WIFI、西瓜,这就是我们这份职业的意义。”
“多练总会有所收获”
国庆期间的刘松,正在重庆市消防总队2019年度全员岗位大练兵战训业务骨干培训的训练场苦练。
60米肩梯登楼操,就是刘松此次备战的项目。在集训期间,每天高强度训练都在10个小时以上,他从不叫苦叫累,反复练习起梯、拉梯、爬梯等每个动作,,右肩被拉梯磨得肿胀流血,渗出的血水甚至将体能训练衫都浸透。
三个月下来,刘松练散了七八部梯子,磨烂了十多套作训服。要知道,按照肩梯、作训服在日常作训中的损耗,两三年都是不会坏掉的。
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刘松的回答却很朴实:“就是多练,白天练、晚上练。别人练一次,我练两次、三次,总会有所收获。”
临别,我们祝愿刘松在大比武中取得好成绩。他说,名次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集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灭火技能。这,就是《烈焰青春》背后的故事,这也是千千万万消防指战员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