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的网页游戏私服排行榜公益平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资料 >

铁血初心 云岭钢魂2019年02月22日 星期五06 特别报道

时间:2020-03-21 13:15来源:未知 作者:页游私服排行 点击:
本报通讯员王晓江王天俊陈正华记者杨建华 当历史的指针,从1939年2月22日转到2019年2月22日,昆钢,红土高原上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走过了29000多个激情燃烧的日夜。在这片被铁水浇灌、钢花点缀的土地上,一代又

本报通讯员 王晓江 王天俊 陈正华 记者 杨建华

当历史的指针,从1939年2月22日转到2019年2月22日,昆钢,红土高原上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走过了29000多个激情燃烧的日夜。在这片被铁水浇灌、钢花点缀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昆钢人怀揣梦想,在奋斗和探索中前进,使昆钢从一个小小的钢铁厂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多元、技术与装备先进、综合竞争力跻身中国500强的大型国有企业。

战火烽烟中诞生,百废待兴中建设,改革春风中崛起,多元发展中前进,转型升级中做强。八十载风雨兼程,冬去春来峥嵘岁月,昆钢的奋斗史,就是在彩云之南奏响的一曲雄浑、豪迈、壮美的交响乐……

源起

——钢铁救国

周仁,中国钢铁冶金学、陶瓷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作为1910年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周仁虽然在数学和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但他却选择了机械和冶金专业,因为他坚信“强国必先利器”,并认为“一个国家没有钢铁就像人没有骨架”。毕业后,这位成绩优异的海外学子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以及美国公司重金聘请的机会,毅然回国开启钢铁强国之梦。

1928年,周仁在上海创立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领导建成了三相电弧炉,炼出不锈钢、锰钢、高速钢等铸件,成为中国电炉炼钢的创始人之一。

1937年8月上海陷落后,周仁为了保护科研成果,将工程所大量的仪器设备和书籍资料装成700个大箱子,于1938年秘密乘邮轮离开上海。历经一年的长途跋涉,辗转香港地区、越南,最后从滇越铁路抵达昆明,将研究所迁到云南。之后,周仁积极筹划,不断奔走呼吁,希望借研究所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为云南建一个钢铁厂。

在时任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缪云台以及其他爱国资本家的联合支持下,公私合股的中国电力制钢厂应时而生。1939年2月22日,公司在重庆召开创立大会第一次股东会,推举缪云台任董事长,周仁任董事、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考虑到既能避免日本飞机的轰炸以及对昆明市造成的干扰,又能在交通和电力方面获得便利,厂址选在了当时安宁县桥头村附近的山沟里,距昆明23公里,也就是现在的昆钢桥钢厂原址。

同年11月7日,为进一步满足抗战和民用钢材需要而筹备的云南钢铁厂也正式成立,周仁任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自此,作为昆钢前身的中国电力制钢厂、云南钢铁厂就承载起“钢铁救国”“钢铁强国”的梦想,在炮火纷飞中谱写下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一年多的生产备战,白手起家困难重重,在最艰苦的时期,周仁的夫人聂其璧甚至把自己的嫁妆全部捐出。

1941年6月9日,一吨电炉终于建成;8月28日,炼出第一炉钢水,浇出了9根钢锭。

曾任昆钢公司总经理的祁山,如今已是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他经历了一个时代的洗礼,见证了昆钢的发展历程。

“在安宁县连然镇螳螂川畔建立的云南钢铁厂,一开始便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在炮弹空袭、机枪扫射中屡次遭到破坏;直至1943年5月24日,历经3年断断续续焊接拼凑起来,通过人拉马驮运原料的71立方米高炉才冶炼出了第一炉铁。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电力制钢厂和云南钢铁厂为著名的滇西战役、为云南的和平解放奉献了1万多吨铁水、4000多吨钢材,并培养了首批工程技术人员,为支援抗战作出了贡献。”祁山说。

尽管瘦小的炉膛里奔涌而出的铁流如涓涓溪水,但盛开在战地之中的鲜红铁花却格外炽热和美丽。在这个遍布弹坑的土地上,云南钢铁工业以云南钢铁厂这座小小的高炉和中国电力制钢厂的小电炉为标记延伸、展开来。

一粒砂,藏下光阴的沉淀,千锤百炼方能成钢;一种精神,历经岁月,风吹雨打幻化为韧。寻觅一方水、一方人扎根的时代,聚焦在渐行渐远而又被时光打磨成金色的记忆里,我们似乎还能闻到炮火硝烟的味道,还能触摸到来自八十年前的钢铁的温度。

承继

——百废待兴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希望的曙光照亮了华夏大地。

历经兵荒马乱的十年艰辛,昆钢结束了蹒跚学步的幼年时代,正式迈向成长壮大的新时期。此时的祖国大地,百业待兴,人们的劳动热情随着建设新中国的梦想日益高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刚获得解放的云南一边开始艰巨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任务,一边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前线的战斗离不开后方的援助,昆钢也积极响应省政府“增产节约、支援前线”的号召,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两个厂先后成立了中共支部委员会,生产势头前所未有地获得提升。

1952年1月,中国电力制钢厂更名为西南工业部208厂,云南钢铁厂更名为209厂;在资金、材料、技术仍然紧缺的条件下,两个厂当年产铁7000多吨,为新中国成立前全部产量的59%;产钢2400多吨,破历史最高纪录。

这一年,昆钢正式向国家上缴利润,一些劳动模范把所得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抗美援朝。

1953年,在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两个厂合并为西南钢铁分公司105厂。合并后,优化的生产管理带来了可喜收获,钢铁联合企业当年即向国家上缴利税210万元,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时期,钢铁生产所需的矿石非常紧缺。

“王家滩铁矿抗战时就开始开发,1952年开始恢复生产。从王家滩到安宁,每天有200多辆马车在安宁到草铺到王家滩的路上运送矿石。到了1954年,开始正式建设王家滩,此后就是修铁路,速度很快,半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到12月25日正式通车,矿石就直接拉到昆钢了。”昆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刘世泰说。

1955年6月1日,105厂更名为昆明钢铁厂,从此,“昆钢”的简称沿用至今。

1956年4月,昆钢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定下了提前一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并成功实现。

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成为时代的标签,,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尽管生产工艺和设备设施及其简陋,昆钢人仍然在艰苦的劳动条件下,推动起钢铁大规模生产的浪潮。

“当时虽然条件艰苦,大家却毫不抱怨,积极奉献,艰苦奋斗,没有懈怠。比如要上钢铁,没有运输工具,老百姓拿着毡帽,端起矿石送到昆钢来。那个时候虽然艰苦一些,但是大家都很希望把这个钢铁产业很快地搞上去,这不是一个人的信念,而是全体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共同的心愿。”昆钢公司原党委副书记、经理王向明说。

1958年10月、1965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两次赴昆钢视察,对昆钢实现规模化大生产给予了高度关注。邓小平同志要求昆钢按照规模生产进行规划建设,要求企业的新增设备要有现代化水平,并加大对旧设备改造的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昆钢210立方米二号高炉、三号高炉,255立方米四号高炉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批炼钢轧钢生产线及一、二号高炉相继建成投产。

1970年7月1日,五号高炉建成投产,实现了昆钢日产千吨铁的目标,加速了云南省钢铁工业的发展,也是昆钢在那个特殊年代负重前行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