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高考开考前一天。安顺供电局“光明行”爱心协会会长杨成义拨通了受资助学生的电话,勉励其沉着应考。
杨成义关心地说:“第一科是语文,首先要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其次记得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作文需认真审题......不过不用紧张,我会一直在校门口陪着你们,你们只管认真答题就好。”
每年高考是杨成义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在杨成义看来,孩子们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在这一刻即将结出果实。
从2005年起,通过杨成义牵线搭桥,“光明行”爱心协会15年间一共资助了700余名贫困山区孩子上学,年级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不等,杨成义自身也资助了10名孩子。
回忆起当初为什么决定做助学这件事时,杨成义说:“我的心比较柔软。当第一次深入了解一名贫困学生为了上学历经坎坷,我被深深地触动。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这件事,而且要做好”。
杨成义资助的第一名学生叫赵某霖,当时就读于安顺市实验学校。2005年夏,赵某霖的叔叔联系杨成义寻求帮助——读小学六年级赵某霖由于家境贫穷导致上学遇困,极有可能辍学。
杨成义接到求助信息的当天,立即与赵某霖的叔叔前往学校和家里了解情况:父亲常年酗酒;母亲在赵某霖出生后不久便外出打工,了无音讯;唯独80岁的奶奶靠着在小商品市场帮人加工5分钱一个的手套,紧巴巴地维持着祖孙二人的生活。但随着年级增长,奶奶微博的收入渐渐供不起赵某霖读书所需费用。
志坚行苦。为了能节约开支,赵某霖从来不坐公交车上下学,而是坚持每天步行1个多小时,只为节约车费1块钱;成为班级唯一一个不交保险学生,因为在赵某霖看来,人多的地方自己不会去,人少的地方自己更不会去,所以30元一个学期的保险费用完全是“非必要的”。
杨成义说:“赵某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懂事。虽然是男生,但每天学有余力时会帮助奶奶用缝纫机做手套。这样的好孩子要是因为穷辍学了,我于心不忍。”
于是,杨成义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划出10%,用于赵某霖的学习和生活开支。时光荏苒,杨成义在赵某霖心中既当“爹”又当“妈”,一直资助到了2012年赵某霖高中毕业。
又过了4年,赵某霖从国内重点大学毕业后来到安顺市第一中学当老师。赵某霖说:“当初,,因为得到了杨叔叔的资助我才有了如今的生活,而今我选择当老师便是想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同样因得到杨成义的资助而人生发生改变的还有杨某凤。2012年,杨某凤读初一。由于生于农村、家境贫穷,杨某凤内心变得封闭和自卑,不爱与人交流,成了班级里的“独行侠”。
为了打开杨某凤的心扉,杨成义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资金,还定期买一些糕点和新奇的小玩意到学校进行看望。
那时,杨成义问:“糕点好不好吃?”杨某凤答:“好吃。”杨成义便会悉心开导杨某凤,说道:“你只要努力读书,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以后这些东西都会有的......”就这样,经过了无数次的鼓励,彻底点亮了杨某凤渴望用读书改变人生的心灯。
2018年,杨某凤考上了海南大学。2019年,杨某凤接到“光明行”爱心协会邀请,现身说法,激励贫困学生专心读书,用拼搏书写未来。那一刻,站在讲台上述说自身故事的杨某凤向众人敞开了心扉,不再封闭,也不再自卑,像凤凰涅槃一般,整个人从里到外变了个样。
众人拾柴火焰高。杨成义说:“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只有汇聚各方力量才能有效地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于是,杨成义在自行资助的同时,积极发挥“光明行”爱心协会优势,联系爱心人士,搭建助学平台。
2012年,“光明行”爱心协会与北京高校“沉音支教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对关岭自治县、紫云自治县的6所学校开展爱心支教16次,惠及学生1200余名;2014年,与上海小河马亲自公益开展爱心助学工程,对安顺周边4个县的46名贫困学生签订“一对一”帮扶协议;2017年,与紫云自治县50名贫困学生签订“一对一”帮扶协议......15年间,受资助的36名高考生100%考上本科及以上院校。
今年,杨成义与所在单位安顺供电局共同制定了“电亮·同步小康梦”结对助学方案,通过“结对助学、结对关爱”模式,100位爱心人士资助紫云自治县100名贫困学生,直到高中毕业。
站在考场外,杨成义坚定地说:“这些孩子都很优秀,也许只需要我们轻轻地拉一把,就会有很大的改变。15年来我从未怀疑,反而越来越坚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文/图 谭镇林)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