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通讯员 何英
编者按
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活动在全省广大公务员中引发热烈反响。这是公务员奖励的最高荣誉,是激励,更是动力。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公务员工作,桩桩连着党心、民心。见贤思齐,为激励广大公务员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知行合一、担当作为,湖北日报今起开设《致敬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专栏,报道我省受表彰代表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巨幅太阳神石刻的天幕下,远古先民载歌载舞祭拜心中的图腾……这是去年端午节,大型民俗情景剧《大端午》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表演的开篇。
80多名表演者,全部来自秭归县屈原艺术团,谭斌是艺术团团长。
然而,在2002年刚接手艺术团时,全团仅23人,专业比赛宜昌市倒数第一。
艺术团如何在绝境求生中,将屈子遗风打造成喜闻乐见的艺术剧目,让秭归文化享誉中外?6月2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屈原故里,采访秭归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屈原艺术团团长谭斌。
敢为人先,大刀阔斧促改革
“无设备、无人才、无作品,负债186.3万元,工资都发不出来。”回忆接手时的艺术团,谭斌说,必须打破铁饭碗,不再论资排辈,让团队活起来。
上任第二年,他率先在全省专业文艺院团中启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岗位工资制,每年邀请专家团对演员进行专业素质考核定级,将工资与演员级别、岗位、演出、出勤等挂钩。
青年演员熊丽,刚入职艺术团不到一年,原先工资每月固定130元,专业考核被认定为一级,级别工资直接定为680元每月。
但改革必然会动部分老员工的奶酪。“比刚进来的小伙子的工资还低,这是看不起我们老一辈!”付忠,如今是艺术团得力的副团长,当时却是反对声最高的人。
“改革后有干劲,团里效益好,才能发工资发奖金。”面对质疑,谭斌一边做思想工作,一边拓展市场、寻找更多的演出机会。
“与旅行公司签演出协议,,拓展商业表演,大家都动起来了。”熊丽开心地说。
终于在2007年,艺术团扭亏为盈,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艺术团活了,我也新生了。”如今,付忠已在改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从架子鼓选手转为演小品、做编导,因出色工作成长为艺术团副团长。
实干担当,为新剧投资抵押自家房产
通过文旅融合,让屈子遗风、端午习俗的秭归文化传承、传播,一直是谭斌的梦想。
“艺术团没有钱,但有思路,有创意理念。”2013年,谭斌找到金城集团董事长陈宏雄,希望与他合作打造以秭归文化为背景的《峡江风情——青滩姐儿泄滩妹》歌舞剧。
“若剧本反响不好,将血本无归。”陈宏雄有疑虑,350万元的投入并不是小数目。
“这将是秭归历史上第一台大型歌舞剧,是秭归文化原汁原味、情景化展现,不愁找不到市场。”为打消陈宏雄的疑虑,谭斌又写了封承诺书:我将我私人现有的住宿楼房产及我母亲的房产抵押给贵公司,请公司通力合作,保障剧目的顺利打造……
终于,剧目开始打造。
联系亲友、找民间手艺人、到非遗数据库查技艺传承人、网络搜索……谭斌想尽一切办法让本土风貌重现。
最终,《青滩姐儿泄滩妹》一炮走红,连续公演100场次,观众游客达8万人次。
当文化“纤夫”,投身文化传播
如何让剧团、让秭归文化向内深耕本土、向外扩大影响,谭斌动了不少脑筋。
他探索实施“一馆三中心”秭归大文化发展格局,将秭归县文化馆建设成国家一级馆,带领艺术团突出“屈乡、橘乡、山乡、峡江”四大特色,巩固“农村、旅游、接待、商业、礼仪”五大市场。
如今,艺术团已从落魄小团走向文艺发展的春天。
2005年,舞台剧《礼魂》首演,这是长江流域第一台水上历史舞台剧,10年间,创造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
2016年,表演唱曲目《敲起琴鼓劲逮逮》,荣获中国群众文艺政府奖——全国群星奖。
2016年,“中加文化交流年”活动,《大端午》节目在加拿大专场文艺演出好评如潮。
在他的带领下,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保护。秭归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
“好的文化在打磨中才能历久弥新,传统文化流失了就是对不起历史。”谭斌说,他要当文化的“纤夫”,让更多还未被发现的秭归文化活起来。
《湖北日报》2019年7月1日01版